精诚医学情报中心通讯 第11期

22
发表时间:2019-12-11 14:16

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浅读


每一个成功的临床研究中都会有正确严谨的纳排标准和适当的观察终点。

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会根据试验本身的特性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特异性的纳排标准和观察终点,并以此来为试验提出的问题做出合适的解答。

在通常情况下,在很多试验中都会采取实验室检查指标作为观察终点指标之一或重要的纳排标准之一。

实验室检查是一种客观且较为准确易行的检查手段,在试验方案的书写,招募的进行,研究期间的管理中都起着较大的作用。

为方便加深临床试验相关工作人员对试验的了解,本文会从医学角度对指标及意义进行一些解读。

   血常规类

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是人体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是血常规最常见的指标之一。正常人群中红细胞含量为成年男性(4.0-5.0*10^12/L),成年女性(3.5-5.5*10^12/L)。

而血红蛋白则是红细胞内运载氧气的载体,为红色的含铁蛋白。人群中正常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通常作为反应人体贫血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多种试验中常作为一种重要的纳排标准和观察指标,如可以反应贫血治疗药物的有效性,亦可以反应某些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

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

作为临床常用的感染检测指标,白细胞是人体对应感染的免疫细胞,其人群中正常值为(4.0-10.0*10^9/L),而其中的中性粒细胞为对应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通常对抗病毒、结核菌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为50-70%,单核细胞百分比3%-8%,淋巴细胞百分比20-40%。

3、血小板:

血小板体内止血的主要血细胞,正常人群中数量为(100-300)*10^9/L,区别于凝血使得血液凝固,血小板其作用为聚集粘附于体内创伤部位,使得流血停止。在很多II、III类的医疗器械,尤其是需由外科手术来实现的器械试验中,血小板常作为一种排除指标,血小板值过低会加大患者术后出血风险。部分抗血小板药物诸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应用有时也因此被作为排除标准之一。

   血生化类

1、萄糖、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Glu)我们通常称为血糖,是指患者血液葡萄糖的浓度,通常浓度为3.9-6.1mmol/L。

依据WHO201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一个随机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或 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全血≥6.1mmol/L)或两小时血糖浓度≥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常值为4%~6%。区别在于前者反应患者血糖情况,后者反应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在临床试验中,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常为糖尿病治疗药物或生物制品的主要观察指标。同时,因过高的血糖不利于患者创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并且对冠心病等疾病预后存在影响。因此,在很多试验中,血糖控制不理想常作为一种排除标准。

2、肝功能指标: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为肝细胞中含量较多的重要酶类,谷丙转氨酶正常值为0-37U/L,谷草转氨酶正常值0-40U/L,总胆红素正常值5.1-19μmol/L,当这些指标明细升高时常预示着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下降,白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35-55g/L,在白蛋白低于正常值时,可能反应人体营养状况不佳或肝功能损伤。很多药物经由肝脏代谢完成,肝功能不全会使得这些药物对受试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明显改变,并且有些存在潜在肝毒性的药物会加重对受试者的肝损害,严重违背法规。故肝功能指标在试验的纳排中是一种较严格的排除标准。

3、肾功能指标:

血肌酐(Scr)的浓度正常值为44-133μmol/L,其为一种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几乎全部由肾脏代谢,血肌酐的升高,意味着肾功能存在异常,药物的代谢途径中,除肝脏外,另一条主要代谢途径为肾脏代谢,肾功能的损害会使得药物在人体内浓度进一步升高,对受试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会有明显影响,因此在很多试验的招募中,肾功能指标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在肾替代治疗有关的试验中,其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终点。

4、心功能指标:

脑钠肽、心肌酶谱,脑钠肽(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激素,BNP浓度100pg/ml常作为心力衰竭的排除界值,低于这一数值往往不存在心衰。心肌酶谱是一系列可提示心肌损伤的酶类,对于心肌损伤的判断有着一定意义。


   血气分析类

1、PH值:

人体正常动脉血PH值7.35-7.45,PH值的任何波动异常都会提示着人体酸解平衡的紊乱,在很多试验尤其是心肺疾病有关的试验中,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免疫指标

1、传染病免疫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丙型肝炎病毒(HCV),为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法规规定在医疗行为中各类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中都应严格处理确保病原体不会传播扩散,正常试验尤其是I期试验或是II、III类试验中,这类指标阳性患者若参与入组,可能会对临床试验的整体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故除去某些特殊试验,传染病免疫检测常常作为一种严格的排除标准。

2、自身免疫类:

自身免疫类为一系列检查,作为风湿免疫疾病的重要判断依据,其异常经过判读可为诊断风湿免疫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激素类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其为早期妊娠检测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大部分临床试验会排除妊娠妇女,血HCG的阳性则为其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2、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常用的指标有T3、T4、TSH,其中T3、T4为甲状腺素的两种类型,直接反映甲状腺素含量,TSH为促甲状腺激素的缩写,这些激素的含量反应人体甲状腺功能,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在部分临床试验中在考虑纳入排除中,甲状腺功能也在考虑范围。


   凝血功能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测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性的敏感筛选试验。

2、凝血酶原时间(PT):

其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与APTT都是反应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不同于血小板止血的功能,凝血是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封闭出血部分,二者明显的降低也会增加受试者的出血风险,因此,除却少数适应症的特殊性,凝血功能在众多侵入性干预的试验,尤其是外科手术相关试验中,也被严格作为一项排除标准。

3、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类蛋白质,在凝血中会转化为纤维蛋白,如同一张大网,让血液从液体转化为固体,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有可能预示着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在某些心脏病学试验中会成一项重要的纳排标准,而其降低会预示着肝功能存在问题,或预示着一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发生。

4、凝血酶时间(TT):

这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这一时间增高预示着DIC的发生,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不足及存在问题等多种情况,同样预示着患者有较强的出血倾向。

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由厂家测定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


   总结

上文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部分临床试验中常涉及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对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判读,是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完成进行,在试验的设计和进行中,应当加大对这些结果的重视以确保试验的稳定进行,同时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刘佳敏. 临床研究实施阶段终点事件的管理[J]. 中国循环杂志, 2018(9):912-913.

2、万学红. 诊断学(第九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29-477.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Z].2003(8)